跟着《论语》学成语
小编又带来了“跟着经典学成语”系列第二弹
《跟着<论语>学成语》
《论语》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集成的
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
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
与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孟子》并称“四书”
《论语》共二十篇,内容包括政治主张、
教育原则、伦理观念、品德修养等方面。
全书语言简而易晓,含蓄有致,
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
后来逐步发展为格言和成语。
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《论语》
并学习书中那些蕴含着大智慧的成语吧!
哀而不伤
子曰:“《关雎》,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八佾》
形容诗歌或音乐等优美典雅、感情悲伤而有节制。也形容言行适度或无伤大雅。也形容装出悲哀的样子,而并不真正伤心。
博施济众
子贡曰:“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,何如?可谓仁乎?”
——《论语·雍也》
博:广泛。济:救济。后以“博施济众”指广泛地施与人恩惠,救济困苦的大众。
不耻下问
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’文’也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公冶长》
耻:以……为耻。不认为向学问比自己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。形容乐于向别人学习。
不念旧恶
子曰:“伯夷、叔齐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公冶长》
旧:过去的。不计较过去的仇怨、错误或罪过。
不舍昼夜
子在川上,曰:“逝者如斯夫!不舍昼夜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子罕》
舍:舍弃。昼:白天。原形容水流不息,日夜不停。后形容勤奋不懈,不分昼夜地工作或学习。
不亦乐乎
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,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——《论语·学而》
亦:也。不也很快乐吗?形容十分高兴。后也指某种情况达到过分的程度。
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
子曰: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”
——《论语·泰伯》
位:职位。谋:谋划。政:政事。不居于某种职位,就不用去谋划有关的事务。
察言观色
“夫达也者,质直而好义,察言而观色,虑以下人。”
——《论语·颜渊》
察:仔细看。色:脸色。指琢磨对方的言语,仔细察看对方的脸色,揣测其心思。
成人之美
子曰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”
——《论语·颜渊》
成:成全。美:好事。成全别人的好事或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。
从心所欲
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——《论语·为政》
从心:随心。随自己的心意,想怎么样就怎么样。
大动干戈
“邦分崩离析,而不能守业;而谋动干戈于邦内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
干、戈:古代兵器。指大规模动用武力,发动战争。也比喻大张声势地做事。
待价而沽
子曰:“沽之哉!沽之哉!我待贾者也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子罕》
卖,出售。指等待高价卖出。也比喻等待有利时机或有人赏识时出来效力。
箪食瓢饮
子曰: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
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”
——《论语·雍也》
瓢:盛水器具。后以“箪食瓢饮”指清贫的生活。
当仁不让
子曰:“当仁,不让于师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卫灵公》
仁:仁义之事。指面对关乎仁义的大事,不必讲究谦逊退让。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,就积极地承担起来,决不推辞。
道听途说
“道听而途说,德之弃也。”
——《论语·阳货》
道、途:路。路上听来的,又四处传播。指没有根据的传闻。
发愤忘食
子曰:“女奚不曰,其为人也,
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
——《论语·述而》
发愤:决心努力。原指因奋发努力,连吃饭都忘了。后形容学习或工作极为勤奋专心。
斐然成章
子在陈,曰:“归与!归与!
吾党之小子狂简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公冶长》
斐然:有文采的样子。章:文采。指富有文采。后形容文章的文辞生动。
分崩离析
“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,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
分崩:破裂。离析:散开,分裂。形容国家或集团等分裂瓦解。
割鸡焉用牛刀
子之武城,闻弦歌之声。夫子莞尔而笑,曰:“割鸡焉用牛刀。”
——《论语·阳货》
焉:哪里。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。后以“割鸡焉用牛刀”比喻小题大做或大材小用。
后生可畏
子曰:“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?
四十、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子罕》
后生:晚辈,年轻人。畏:敬畏。年轻的一辈可以超过老一辈,是令人敬畏的。
患得患失
“其未得之也,患得之;既得之,患失之。
苟患失之,无所不至矣!”
——《论语·阳货》
患:忧虑,担心。没有时担心得不到,得到后又生怕失掉。后以“患得患失”形容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。
诲人不倦
子曰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
——《论语·述而》
诲:教育,劝导。教导别人时非常耐心,不知疲倦。
惠而不费
子曰:“因民之所利而利之,斯不亦惠而不费乎?”
——《论语·尧曰》
惠:给人恩惠。费:耗费。给人以恩惠而自己耗费不多。
既往不咎
子闻之,曰:“成事不说,逐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八佾》
既往:过去。咎:责备,怪罪。对过去的错误或罪行不再追究。
见贤思齐
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
——《论语·里仁》
贤:有才能有道德的人。齐:看齐。见了有才德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。
见义勇为
子曰:“非其鬼而祭之,谄也。见义不为,无勇也。”
——《论语·为政》
义:正义。为:做。 后以“见义勇为”指看到正义的事情,就勇敢地去做。
尽善尽美
子谓《韶》,“尽美矣,又尽善也。”
谓《武》,“尽美矣,未尽善也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八佾》
尽:达到极限。非常完善,非常美好。后以“尽善尽美”形容事物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。
敬而远之
子曰:“务民之义,敬鬼神而远之,可谓知矣。”
——《论语·雍也》
远:疏远。之:代词,指对象。后以“敬而远之”指表面上尊敬他,实际上却不愿亲近他,并有意与他保持一定距离。
举一反三
子曰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——《论语·述而》
举:提出。反:类推。后以“举一反三”比喻从已懂得的一件事,可类推而知道其他相类似的事。
侃侃而谈
朝,与下大夫言,侃侃如也;与上大夫言,訚訚如也。
君在,踧踖如也,与与如也。
——《论语·乡党》
侃侃:说话从容不迫的样子。后以“侃侃而谈”形容理直气壮、从容不迫地谈论。
克己复礼
子曰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”
——《论语·颜渊》
克己:约束自己。复礼:合于礼。克制自己的私欲,使言行都合于礼。
空空如也
子曰:“吾有知乎哉?
无知也。有鄙夫问于我,空空如也。我叩其两端而竭焉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子罕》
空空:诚恳,虚心。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。后形容空无所有。
良师益友
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、友谅、友多闻,益矣;
友便辟、友善柔、友便佞,损矣。
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
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:
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——《论语·述而》
良、益:好。能给人以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、好朋友。
苗而不秀
子曰:“苗而不秀者有矣夫!秀而不实者有矣夫!”
——《论语·子罕》
苗:庄稼长苗。秀:植物抽穗开花。只长枝叶,却不吐穗扬花。比喻资质聪慧的人不幸早逝。也比喻本身条件虽好,但未尽其用。
名正言顺
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子路》
名:名义。正:正当。顺:合理。后以“名正言顺”指名义正当,道理也说得通。表示做某事具有正当的名义和充分的理由。
披发左衽
“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宪问》
被:通“披”。被发:散发。左衽:衣襟向左掩。披散着头发,向左掩着衣襟。是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装束。形容落后而不开化。
轻裘肥马
子曰:“赤之适齐也,乘肥马,衣轻裘。吾闻之也,君子周急不继富。”
——《论语·雍也》
裘:皮袍。乘着肥壮的马拉的车,穿着轻暖的皮袍。后以“轻裘肥马”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。
任重道远
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
——《论语·泰伯》
任重:任务重大。道远:路途遥远。比喻肩负重大的责任又要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。
色厉内荏
“色厉而内荏,譬诸小人,其猶穿窬之盗也与。”
——《论语·阳货》
色:神色。厉:凶狠。荏:软弱。后以“色厉内荏”形容外表凶狠,内心怯弱。
杀身成仁
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卫灵公》
杀身:牺牲生命。成:成全。仁:仁爱。原指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德。后以“杀身成仁”泛指为了正义的事业或理想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。
慎终追远
曾子曰:“慎终,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学而》
终:父母丧亡。远:祖先。服父母丧要尽孝道,祭祀祖先要尽虔诚。后也指慎重从事,追念前贤。
升堂入室
子曰:“由也升堂矣,未入于室也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先进》
升:登。堂:古代宫室的前屋。室:古代宫室的后屋。登上厅堂,进入内室。后以“升堂入室”比喻在学问或技艺上由浅入深,循序渐进,达到更高的水平。
生荣死哀
“其生也荣,其死也哀,如之何其可及也?”
——《论语·子张》
荣:显贵。哀:哀痛。后以“生荣死哀”指活着时很荣耀,死后使人哀痛。多用来称誉受人敬重的死者。
是可忍,孰不可忍
孔子谓季氏: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”
——《论语·八佾》
是:这个。忍:容忍。孰:什么。如果这个可以容忍,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。后以“是可忍,孰不可忍”表示绝对不能容忍。
手足无措
“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错手足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子路》
错:同“措”,安放。手和脚不知放在哪里才合适。后以“手足无措”形容不知道该如何才好。
述而不作
子曰: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窃比于我老彭。”
——《论语·述而》
述:阐述。作:创作。只阐述前人的学说,自己并不创新。
四体不勤
丈人曰: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。孰为夫子?”
——《论语·微子》
四体:四肢(双手双脚)。不勤:不劳动。五谷:一般指稻、麦、黍、稷、菽。指不参加生产劳动,分不清五谷。形容脱离劳动,脱离实际。
驷不及舌
“惜乎,夫子之说君子也!驷不及舌。”
——《论语·颜渊》
驷:四匹马共拉的一辆车。套上四匹马拉的一辆大车也赶不上一条舌头。指说话应当慎重,否则难以收回。
温故知新
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
——《论语·为政》
温:温习。故:旧的知识。指温习已学过的知识,从中获得新的体会。也比喻回顾历史,认识现在。
文质彬彬
子曰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
——《论语·雍也》
文:文采。质:实质。彬彬:谐调配合。原指人的本质好,又有文采。后多形容人态度从容,说话文雅有礼貌。
无为而治
“无为而治者,其舜也与?”
——《论语·卫灵公》
无为:无所作为。儒家学说将以仁德而不是以刑罚来治理百姓称为“无为”;道家将顺应自然的变化,而不是人为地干预称为“无为”。治:社会安定、祥和。指不以强力,而顺其自然,实行仁政来治理社会。
血气方刚
“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
血气:精力。方:正。刚:强壮,旺盛。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。
循循善诱
“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子罕》
循循:有次序的样子。诱:引导。后以“循循善诱”指善于一步步地引导教育。
言必有中
“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先进》
中:恰好对上。一开口就能说到点子上。形容说话中肯,判断事理和预测事态的能力强。
言不及义
“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,好行小慧,难矣哉!”
——《论语·魏灵公》
及:到。言谈没有说到正经的道理或事情上。指说的话没有意义。
言而有信
子夏曰:“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学而》
信:信用。说话讲信用。
一言以蔽(之)
子曰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无邪。’”
——《论语·为政》
蔽:遮,引申为概括。用一句话来概括它。
一以贯之
子曰:“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。”
——《论语·里仁》
贯:贯穿。指一种思想或理论贯穿全部学说或事理。
以德报怨
“或曰:‘以德报怨,何如?’子曰:‘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’”
——《论语·宪问》
德:恩惠,恩德。怨:怨恨。用恩德去报答给过自己怨恨的人。形容胸襟开阔,不记前仇。
以直报怨
“或曰:‘以德报怨,何如?’子曰:‘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’”
——《论语·宪问》
直:正直,公道。用公道正直来对待和自己有过怨恨的人。
有教无类
子曰:“有教无类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卫灵公》
类:类别。教育不分贵贱贤愚,对各类人都一视同仁。
愚不可及
子曰:“宁武子,邦有道,则知;邦无道,则愚。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公冶长》
愚:傻,笨。原指善于装傻,有大智慧,别人无法赶上他。后形容极其愚笨。
欲罢不能
“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。”
——《论语·子罕》
欲:想要。罢:停,歇。想要停下来也收不住。
怨天尤人
“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,知我者其天乎!”
——《论语·宪问》
怨:埋怨。尤:责怪。既怨恨老天,又责怪别人。后以“怨天尤人”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,就一味抱怨,不从自身找原因。
择善而从
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:
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——《论语·述而》
选择好的来依从。后以“择善而从”指善于学习人家的长处。
中庸之道
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。”
——《论语·雍也》
中:调和折中。庸:平常。道:主张,学说。后以“中庸之道”指儒家的无过与不及的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。
不仅以上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《论语》
还有许多我们常用的熟语也出自这本书
如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”等
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
同学们在课下可要多多复习哦~
参考资料:
[1]论语译注,杨伯峻,中华书局,1980.
[2]汉语成语词典,汪耀楠,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2011
[3]汉语成语考释词典,刘洁修,商务印书馆,1997.
[4]现代汉语规范词典(第3版),李行健,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2014
-End-
本期编辑 | 朱晓琳 周悦
原创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
识别二维码
关注我们